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滨州市气象局 > 气象服务 > 气象科普

秋收秋种指南

作者: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3-10-23

编者按:秋染沃野,喜迎收获。秋粮约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对于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至关重要,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七成,各地多措并举保障秋粮颗粒归仓。此外,全国各地秋种也已陆续开展。

    秋收秋种,到底收的是什么?种的是什么?秋收和秋种期间,作物最害怕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又要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的侵扰?本版带您一探究竟。

    “秋收”收什么?“秋种”种什么?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耕种的好时节。秋收秋种是我国一年中第三个农业大忙季节(另外两个分别是春耕春种和“三夏”),一般从9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上中旬结束。

    秋收即秋季收获的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红薯、高粱等。

    同一品种作物的收获,从南向北推进。秋收水稻一般是指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季稻以及江南和华南地区的晚稻,其中西南地区一季稻在9月成熟,东北地区一季稻在9月中下旬成熟,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熟收获,而江南和华南地区晚稻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收获。春播玉米一般在8月到9月下旬成熟,其中南方春播玉米成熟较早,东北、内蒙古、西北和华北春玉米一般在9月中下旬成熟,夏播玉米则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成熟。

    秋收作物中大豆的收获时间是比较严格的。收获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均低 ;收获太晚,会造成大量炸荚掉粒。因此一般是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收获。

    而秋种是在秋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地播种冬小麦、油菜等,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新疆、江淮、江汉以及西南地区,油菜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

    西北地区东部、新疆和华北的冬小麦,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出苗,黄淮地区冬小麦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种出苗。南方冬小麦播种时间稍晚,江淮、江汉地区以及四川盆地、贵州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云南在10月中旬至11月播种。秋播油菜以移栽油菜为主,一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在育苗田里播种,40天至50天左右后移栽田里,也有少部分为直播油菜,直播油菜受前茬作物腾茬早晚的影响,播期比当地移栽油菜晚10天至30天,其中江淮、江汉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江南11月份播种,直播油菜生长至现蕾抽薹,其发育期接近移栽油菜。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七成,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良好。今年秋收以来,东北、华北大部多晴好天气、降水偏少,其中东北主要农区初霜偏晚,利于玉米、水稻等作物籽粒脱水成熟以及收获晾晒;但华西地区连阴雨天气呈现累计降水量大、阴雨持续时间长和寡照明显等特点,部分地区秋收进度同比偏慢、晾晒受阻。9月以来,西南地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降水日数普遍有15天至35天,部分地区出现较强降水,对秋收作物成熟收获有不利影响;截至目前,四川还有少部分晚秋作物尚未收获完毕,贵州虽已经收获完毕,但腾茬时间同比偏慢,云南滇中地区玉米收获偏晚10天至20天左右。

    从秋种来看,大部秋种区土壤墒情适宜,对冬小麦和油菜的适墒播种有利,但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盆地、云南中部、贵州西南部等地,因受前期多雨寡照影响,农田土壤偏湿,影响秋收腾茬和秋播整地,云南、贵州秋种进度略偏慢。各地应抢抓晴天,开展整地降湿工作,确保秋种适时开展。(刘倩)

    “虫口夺粮”巧防控

    眼下,秋收秋种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秋粮陆续迎来收获的好消息,丰收在即。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是粮食生产的大头,秋粮丰收事关粮食安全目标实现。保障秋粮丰产丰收,除了防范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外,病虫害防控工作也不可小觑。

    “虫口夺粮”是每年秋粮生产常见的“关卡”之一,这期间也是病虫害发生和防控的关键时期。中央气象台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首席郭安红表示,以今年为例,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我国东南部地区登陆后残余环流北上影响,秋粮病虫害防控遭遇不小挑战。一方面,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导致田间湿度大,大多数病害如玉米叶斑病、水稻细菌性病害、稻瘟病、大豆菌核病以及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害均具有喜湿的特性,田间湿度高非常利于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强风雨可能造成作物植株体的机械损伤,也利于各种细菌性、真菌性病害侵入植株体;其次,7月底至8月初正值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从华南、江南迁飞至长江中下游、江淮,以及草地贪夜蛾从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迁飞至黄淮、华北的关键时期,这些迁飞害虫的成虫会随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近地面的风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迁飞害虫的迁飞方向,台风风场正好为上述害虫的成虫远距离迁飞提供了合适的动力条件。迁飞过程中遇有降水或下沉气流易使其集中降落,如恰逢地面寄主植物和生活环境适合,易导致病虫成灾或虫害偏重,台风带来的风雨还会导致这些迁飞害虫异地迁入。另外,由于台风风场影响范围大、成气旋型移动且路径多变,迁飞害虫的降落地随机性较大,在防控上难度也较大。

    “多种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如温度、湿度、日照、降水等因素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其生长、繁殖和传播等过程。”郭安红表示,近年来,气象部门通过研究气象条件与病菌和害虫等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开展了相应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如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利用天气雷达空中生物识别技术,对典型迁飞性昆虫的“足迹”进行监测,使用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将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差分反射率等不同特征参数组合,区分昆虫与其他杂波、降水回波等,实现了迁飞性昆虫的精准识别。每年4月至9月,在农林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或猖獗期之前,气象部门综合评判气象条件对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定期发布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风险预报业务服务产品,为科学精准防控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实际需求,气象部门还开展了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即在病虫害防治适期,密切监测虫情发展和天气条件,根据未来气温、风速和降水等预报资料,综合评判喷药防治作业的气象条件是否适宜。例如,在日平均气温≥30℃或<20℃,或者风力≥4级,或有中雨以上量级降水过程等天气条件下,喷药效果不佳或对喷药作业人员有危害时,不建议进行喷药作业。针对赤霉病可防不可治、需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统防统治的防控特点,在冬小麦主产区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的关键防控阶段,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动态化的小麦赤霉病防治气象条件预报,根据未来1天至7天进入抽穗扬花期的小麦区域的天气预报(特别是降水预报),给出小麦赤霉病防治重点区域、天气条件以及防治建议,助力种植人员准确分析把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张娟)

    过招“拦路虎” 气象护秋收

    秋天,农户们在田间、在山林忙着采摘收获,丰收的美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在秋收秋种季节,要时刻警惕那些潜伏的气象灾害,它们如同丰收路上的“拦路虎”,会时不时“跳出来”抢夺丰收果实。对此,该如何防范呢?

    中央气象台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首席郭安红告诉记者,在秋收秋种阶段,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连阴雨、强对流、台风、暴雨洪涝、霜冻、寒露风等。

    其中,干旱和连阴雨对农作物的影响最为常见。干旱会影响玉米、大豆等作物充分灌浆,造成棉花植株早衰、铃重减轻,也会影响冬小麦、油菜适时播种,播种后出苗困难,生长缓慢。应提早利用降水过程进行农业蓄水,加强农田保水保墒、水源调配,积极采取合理灌溉、喷施抗旱剂等措施,提高秋种出苗率。

    连阴雨对秋收作物的影响也不容小觑。连阴雨会导致玉米、水稻等作物成熟收获受阻,晾晒不及时会引起发芽霉变,也会导致土壤过湿,进而造成腾茬缓慢,并影响整地秋播。对此,郭安红提醒,农民朋友应提早或趁降雨间隙及时采收,并注意避雨通风。在连阴雨期间,要及时疏通沟渠、除湿降渍,降低田间湿度,以改善通风环境和作物群体透光度,从而减轻对灌浆乳熟期作物及晚稻开花授粉的不利影响。

    强对流、台风、暴雨洪涝等同样可能造成秋收作物倒伏、被淹,影响产量形成。我国局部地区也会在不同时期出现多种气象灾害,如东北地区作物成熟前及新疆等地棉花吐絮阶段出现霜冻,会造成玉米、大豆等作物灌浆不充分,棉花蕾铃脱落,产量和品质降低;江南华南晚稻抽穗开花阶段出现寒露风会影响晚稻授粉结实,空瘪粒增加,影响产量。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采取排沟、保温等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针对上述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拦路虎”,气象部门如何应对?

    “每年9月10日至10月20日,中国气象局会启动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多举措保障秋收秋种。”郭安红说。

    在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期间,一方面,国省气象部门强化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依据农业气象条件、作物生长发育、墒情变化和秋收秋播进程等信息,定期制作发布秋收秋种专题气象服务产品,为相关部门调度指导秋季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国省气象部门还基于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数据、作物发育期监测预报和农事活动气象指标,形成“国省一体、上下互动”的秋收秋种农用天气预报格点化产品。

    另一方面,气象部门与涉农部门“强强联动”,助力秋收秋种顺利进行。中国气象局和农业农村部保持密切合作,气象部门及时提供全国秋收秋种专题服务材料和秋收秋种期间降水、降温等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材料;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秋收秋种进度、收获面积等调度信息,以保障秋收秋种服务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各地气象部门还依托网站和App、微信等新型服务手段及电话、短信、广播电台等方式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今年,针对四川盆地、江汉、黄淮等地的强降水天气以及陕西、河南和湖北等地的持续阴雨天气,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连阴雨风险预警,提醒各地提前清沟理渠,做好农机和烘干设备调度,抓住雨前或降雨间隙抢收已成熟作物,助力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及时了解天气变化,顺利开展抢收抢打、适时播种等农事活动。(林禹彤)

    粮食产多少 气象来预报

    眼下,全国秋粮收获正加紧进行,粮食产量的稳定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安定。那么,产出多少粮食气象部门能够提前知晓吗?

    气象也能预报粮食产量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作物品种、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粮食产量预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动态监测评估气象条件,特别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利弊影响过程。

    20世纪90年代,气象部门逐步建成了涵盖国、省、市、县的作物产量预报业务系统,每年定期开展全国粮食作物及其产量预报。近年来,还实现了冬小麦、早稻、晚稻、棉花等作物产量的逐月动态预报。

    21世纪初开始,我国开展了作物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并实现业务应用。据统计,近年国内作物产量(单产、总产)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

    粮食产量预报都预报些什么

    气象部门每年针对夏收粮油、秋收作物及全年粮食,分别发布产量预报服务产品,预报内容包括平均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预报农作物包括冬小麦、油菜、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等。

    此外,在作物生长季内,国家气象中心会逐月制作并下发分省、分作物的动态产量客观预报。在临近作物收获时,则启动农事活动气象保障专项服务,滚动预报作物收获适宜指数。

    如何预报粮食产量

    气象部门如何开展预报工作呢?简单来说,就是“靠监测、靠模型、靠计算”,既要依靠地面观测、卫星遥感等监测数据来评估作物长势,也要通过建立作物生长模型,考虑影响作物生长的气象要素,最后借助计算过程,得出粮食产量的预报结论。

    当前,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可分为统计预报法、遥感预报法和动力生长模拟预报法三种。

    统计预报法是采用回归技术探索产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统计模式。目前,我国主要利用统计预报法开展产量预报服务,各地在长期的预报业务实践中,陆续发展了多种预报方法。

    遥感预报法是利用空间遥感(包括航天、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即地面野外光谱测定)资料与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估算产量,此方法需要运用大量地面观测资料以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目前,我国北方冬小麦产量遥感预报方法已实现业务化。

    动力生长模拟预报法则是基于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平衡和转换原理,以光、温、水和土壤等为变量,模拟作物产量形成和干物质积累的预报方法。但由于模拟过程涉及大气圈、生物圈中的物理、生物和化学等过程,因此更加复杂,目前仍处于研究或小范围试用阶段。(李倩)

    摘自《中国气象报》2023年10月20日第4版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