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东营市气象局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用中式美学凝望春天

作者:马超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4-02-29

春,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种美;美,在一千个人心中第一眼浮现的却总是春。在季节的轮回里,春天用变化之美、留白之美、中庸之美、对称之美、意境之美,在体现中国智慧的同时也把中式审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变化之美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说,春天每年早早从广州出发,十六天到达长沙,二十三天到达武汉,四十天到达郑州,五十六天到达北京,六十三天到达沈阳,七十六天到达哈尔滨,九十九天到达漠河。晓行夜宿,风雨兼程,平均日行三十三公里。不出百日走完三千三百公里旅程,次第跨越三十个纬度。

春走得不算快,是因为她所经之地必要精心妆扮。从枯藤老树变做青枝新芽,从寒山瘦水幻为碧峰春波,从林寒洞肃化成草长莺飞,从雾凇沆砀成了天晴气朗……春的衣袖带着幻化万物的灵力,拂开了花,拂绿了柳,拂暖了江,拂翠了山。从黑白二色的冬蜕变到万紫千红的春,春天用和风细雨与丽日碧空,把东方美学里的变化之美展露在天地之间。留白之美

中国山水画里的留白将美感发挥到极致,也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好的山水,要懂得留白,好的人生,要懂得节制,正如好的时光,要懂得谦让。

踏着冰霜而来的春,是一个懂得谦让、知道留白的季节,她从不因为自己的到来而不给冰雪留一点余地。春本心向暖,却也会给冷留一步余地。春天容得随风入夜的细雨,也给不甘退却的雪留了一丝“薄面”,于是我们可见“三月桃花飞雪”。春天偏爱吹面不寒的微风,却也给气温骤升骤降留了半方舞台,于是我们有了二月的随性穿搭。

春天让百花齐放,也把荷花留给盛夏,丹桂留给深秋;春天让百草回芽,也把麦收留给端午,瓜果留给中秋。这般柔和的性子,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恰如春天在一幅《春晓图》上只做四尺画屏上那一树桃红,留得三尺天地方显春和景明。中庸之美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春天的天气,不疾不徐、不愠不火、不偏不倚,一切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春天的雨,不会疾言厉色,更不会大雨滂沱。她随风潜入夜,朝雨浥轻尘,用最深情的姿态幻化到人间。春天的风,不曾呼啸怒号,也不曾飞沙走石。她吹面不寒,和颜悦色,用最柔软的衣袖拂皱一池春水。春天的天,并非阴霾晦涩,也并非晴空万里。她淡妆浓抹,水汽迷离,用薄雾一般的云罩染出水墨丹青的春空。春天的人,从不焦躁不安,也从不怠惰因循。他们朝气蓬勃,温文尔雅,用最勤劳的田歌唱醒百里春耕。

不偏爱,懂节制,张弛有度,恰到好处。春天恰如一位身着儒衫、阅尽繁华,手持《中庸》、口念《论语》的方外高人,于季节深处款款而来,在岁月之中从容前行。对称之美

雨水獭祭鱼,霜降豺祭兽;春分玄鸟至,白露玄鸟归;清明虹始见,小雪虹归藏。春的另一头,总是有秋与她相对,春的物候也和秋的物候呈现出精致的对称美。

在代表春夏秋冬的四个字中,唯“春”字完美对称。春的“长子”立春,有分隔冷暖之德,春的“部将”春分,有平分昼夜之才,或许仓颉在造字之时,早已看透春的对称。

春天用一条无形的线把雨和雪一分为二,让冬与夏隔河相望,让枯与荣等礼相亢,让冷和暖平分秋色。

古语有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里里外外皆均衡妥帖,方为“美”。一切井然有序,平衡与心安在一夜春雨里得以释然。春,就是这般对称之美。意境之美

在东方美学体系中,“味外之旨”和“画外之象”的意境之美更能给人遐想无限的空间。春恰如其分地把东方意境之美在朗朗春日里铺展开来

单一个“雨”字称不上意境,但“江南残梦雨潇潇”“雨来细细复疏疏”“小楼一夜听春雨”“天将化雨舒清景”……就是意境。单一个“风”字不是意境,但“春风过柳绿如缲”“朝吹杏花开,暮送桃花落”“入水波添绿,穿林花放红”……就是意境。

春的意境,是“细”,是“微”。此时的风,将暖未暖;此时的雨,向暖微寒。山未全青,水未全碧,一切的美好都恰到好处。

一犁酥润万牛耕,一犁春雨麦青青。流云化春雨,犁铧试浅深。天气如此,农人亦是如此。天气渐清、地气渐暖、人气渐旺,一幅充满东方意境之美的《耕织图》,在春的点染下跃然人间。(摘自《中国气象报》2024年2月29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