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德州市气象局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文人笔下的秋分

作者:张莹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2-09-23

钟嵘《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秋分作为从暑到寒的转折点,对心思细腻的文人来说,是极易感受到的,由此也产生了对于秋分各种各样的所思所感。

文人笔下的秋景,夜凉如水,月透清辉。

贾岛《夜喜贺兰三见访》中所云:“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伴随着贾岛与友人乘兴而去、尽兴而归的全程,这仲秋夜景不显荒凉,反而更具清丽自然之美。

又如北宋谢逸的《点绛唇·金气秋分》,“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秋分在古代曾是“祭月节”,也就是如今的中秋节,词人于秋分当夜赏空中圆月,不禁想象起传说中广寒宫的秋分之景,描绘出一幅空灵的天上人间图。

文人笔下的秋情,是曲终人散,别时亦难。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残败的秋景触动了文人的心灵世界,进而勾起情思。唐代杜牧的《秋夕》以宫廷女子的视角抒写思妇怀人之情:“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首句一个“冷”字双关,将秋日的冷与宫女心中的凄凉一并道出。

与众多文人描写秋夜不同,唐代杜甫的《晚晴》一诗择取了秋分这一天的晚晴时刻进行描写:“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此番好景相对的却是候鸟南飞,只余杜甫自己客居他乡,漂泊无依,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文人笔下的秋思,是生如蜉蝣,志存高远。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秋日里万物肃杀,紧随而来的便是萧瑟凄冷的深秋与寒冬。秋之无情,令文人倍感生命的珍贵与短暂,但伟大的人总是能够超越景物的局限,在生命凋零的必然过程中生发新的希望。宋代陆游《秋分后顿凄冷有感》说:“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年过八十,但诗人却仍要“徜徉”于人世间,盼望可以等到如黄帝、唐尧时期的太平盛世,这是对于秋日生命意义的特殊解读。

秋分已至,秋意渐浓。无论是身处异乡,还是相隔古今,我们都能在清凉的秋风中,感受到那一份温柔与美好。(摘自《中国气象报》2022年9月2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