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济宁市气象局 > 信息公开 > 通知公告

济宁市气象局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作者: 来源:济宁市气象局 时间:2024-02-28

2023年,济宁市气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照“高质量发展”“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监管”等工作要求,围绕气象法治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气象法治建设水平,为济宁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加强制度建设,压实监管责任

建立全市防雷监管视频调度会和升放气球安全工作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监管信息,研判全市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形势,统筹安排部署执法检查工作。制定下发《济宁市气象局雷电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济宁市气象局升放气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济宁市气象局升放气球安全巡查管理规定》《济宁市气象局社会监管工作约谈制度》等,不断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思想认识,层层落实监管责任,从严从实开展社会安全监管工作。

二、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积极提升行政许可服务水平。根据山东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要求,对行政许可实施清单进行梳理完善,确保清单各要素内容准确完整,重新编制行政许可事项服务指南,并在市局门户网站和济宁市政务服务网进行公示。将雷电防护装置竣工验收纳入市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完成联合验收中防雷审批项目的申请表单、材料清单、办事流程、审查内容、受理标准、审批标准的制定工作,持续优化行政许可服务。

三、组织全员培训,促进责任落实

根据济宁市安委会关于开展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要求,市局迅速组织发动,充分利用“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数据库和升放气球资质单位信息库,摸清行政区域内参训企业和人员数量,统一制定培训方案、考核机制、编制培训课件和试卷下发县局,明确培训范围和重点内容、培训时间、考试步骤等。分级分批对全市787家企业,968名安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结业考试。培训考试过程全程留痕并建立培训档案,确保全员培训真学真考真有效。通过培训,大力提升企业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积极促进企业履行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主体责任。

四、加强执法监督,守牢安全红线

在门户网站统一公示年度防雷安全监督检查计划、执法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并通过监管平台,随机抽取检查对象和执法人员,完成防雷重点单位抽查任务;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针对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单位的检查;依法认领省局推送的部门联合检查任务,与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开展对烟花爆竹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行政检查。按照程序发布抽查公告,公示抽取的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单,检查结束及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切实履行部门监管责任。截至11月27日,全市气象部门行政区域内共有防雷安全重点单位863个,检测报告关联覆盖率100%;防雷安全重点单位登录率100%。针对防雷、升放气球、烟花爆竹、检测资质、重大危险源等企业开展执法检查950余次,执法检查覆盖率100%,共出具整改意见29条,逾期未整改0条。

五、加强数据支撑,提升监管效能

依托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山东省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等,及时更新完善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信息库,不断加强对监管平台的运行维护和应用管理,深入推进防雷监管信息化建设。要求全市监管平台管理员定期分析梳理监管企业的自查记录、应急演练、检测报告等各项平台数据,采取电话督导、平台推送信息、微信群提醒等多种形式,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督导防雷重点单位和检测企业履行责任清单。根据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按照《山东省气象部门防雷安全非现场检查实施规范(试行)》的规定,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依托监管平台,按照执法检查程序,实施以远程监管为特征的,与防雷安全重点单位非接触性的防雷安全检查。采取“现场+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做到“无感监管”“无事不扰”,持续提升防雷安全监管效能。

六、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安全意识

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职责,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及重点工作宣传。在“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宪法宣传周”等活动期间开展气象法治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根据“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执法人员在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时,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宣讲,切实提升社会大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

我单位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工作中还存在气象法治建设推进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基层气象行政执法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新时期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要求等问题,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2024年,我单位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依法行政水平,把法治建设全面融入各项气象业务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气象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