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济南市气象局 > 气象服务 > 气象科普

今年“三夏”须防哪些天气来搅局

作者: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时间:2023-06-09

编者按:

    又到一年“三夏”大忙时节。在这个夏收、夏种、夏管的关键时期,天气形势格外受关注。是否需要抢收、用不用抢晴播种、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科学高效的田间管理,或多或少都要考虑天气因素。

    那么,今年“三夏”期间,全国农作物主产区整体天气形势如何?“烂场雨”、干热风等对“三夏”是否造成影响?强对流天气如何防御?本期科普看台一一解读。

    麦收区近期天气展望

    目前,“三夏”服务已进入关键时期,5月25日至6月4日,陕西、河南麦区出现较强降水过程,部分麦区遭遇“烂场雨”天气。

    6月5日,大范围持续降雨过程结束。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9日至6月18日,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基本全部成熟;麦收区大部时段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有利于加快麦收进度和已收小麦晾晒。其中,6月11日至6月12日,河南、山东南部、江苏、安徽、陕西南部等地有小雨或阵雨;局部地区有中雨,对小麦收获不利。6月9日至6月10日,北方冬麦区局地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河南北部、安徽北部、山东东部和南部、江苏东北部、河北、山西局地冬小麦有倒伏风险。未来一段时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安徽、新疆等地有35℃以上高温天气,局地日最高气温超过37℃,积湿麦发热霉变的风险较高,新疆大部冬小麦遭受干热风灾害的风险高。(闫泓)

    6月5日,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北蒙黄埔屯村小麦开镰收割。在金色的麦浪中,收割机轰鸣向前,割麦、脱粒一气呵成。 蔡建科 摄影

    夏收最忌“烂场雨”

    近日,河南、陕西等地麦区出现连续性强降水,小麦遭遇“烂场雨”天气,部分发芽霉变,引发关注。到底什么是“烂场雨”?“烂场雨”有何危害?遭遇“烂场雨”后,需要如何应对?

    “烂场雨”是小麦成熟收获期间出现的多雨寡照天气,会导致成熟的麦子无法及时收获,造成小麦脱落,掉在地里烂芽霉变,没有脱落而仍长在穗上的麦粒发芽、霉变。持续多雨天气还会影响已收获小麦籽粒的晾晒,导致产量损失。“烂场雨”的主要影响区域是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区。

    “烂场雨”多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由于大气环流形势转换,雨季到来,北方冷空气陆续补充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形成一个覆盖宽广、移动缓慢的云雨带,从而出现大范围的连阴雨或暴雨天气。

    当前,我国冬小麦收获工作持续开展。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6月7日17时,全国已收冬小麦达1.64亿亩、进度53.8%,其中,安徽进度超过九成,河南超过八成,江苏超过三成,山东、陕西进入收获高峰,河北麦收开镰。

    麦收火热进行中,一场大雨来“搅局”。5月25日至6月4日,部分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阴雨时段与冬小麦成熟期高度重叠。

    此次过程有以下特点:一是累计雨量大,降水量普遍有50毫米至1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毫米至250毫米,陕西和河南两个省平均降水量均为常年同期的2.7倍,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1多和第2多;二是持续时间长,雨日普遍达5天至11天;三是影响范围广,陕西、河南大部麦区遭遇较为严重的“烂场雨”。

    值得关注的是,“烂场雨”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持续阴雨会导致农机无法下地收获,已成熟地块出现籽粒霉变、穗发芽现象,部分田块小麦出现点片倒伏,收获到麦场的小麦也会因长时间无晴好天气、缺乏晾晒而导致麦粒出现烂芽,使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

    那么,出现“烂场雨”后,应该怎么办?

    首先,麦收区应做好农机调度,抓住晴好天气推进麦收进程,确保应收尽收快收、适收快收。土壤过湿地块要加快排水降渍,争取农机尽早下地。其次,对已收获小麦要做好科学摊晾与通风储存工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及时烘干,避免发芽霉变。另外,在小麦收获后,各地需尽快抢墒播种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

    目前,北方地区的“烂场雨”天气已结束。未来一段时间,麦收区主要以晴好天气为主,应适时加快小麦抢收晾晒进程。(张伯忍对本文有贡献)(闫泓)

    过招“狠角色”强对流

    当前,“三夏”已进入关键时期,各地抢抓农时开展夏收、夏种、夏管,此时也正是强对流天气频发、天气变化剧烈、天气形势从春的温柔转入夏的暴烈的时段。即将丰收的小麦以及刚刚种下的水稻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迅猛、狂暴的强对流天气。就在不久前,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导致局部麦田倒伏或被淹。

    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在强对流天气家族中,个个都是“狠角色”。很多人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夏季,原本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的天气,可能转瞬之间就风云突变、暴雨倾盆。在夏季午后这个特定时段,极易发生空气强烈对流运动。经过阳光一上午的照射,地表附近的热空气被加热到了极限,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成为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动力。在这种剧烈对流中产生的天气现象,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常常给农作物造成毁灭性打击。

    一般来说,夏收时晴天最好,最怕连阴雨、强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连阴雨不利于麦收,特别影响麦收机械化作业,导致成熟的小麦和油菜发芽霉变,雷雨大风则易导致农作物倒伏,暴雨还会造成农作物被淹,而最具破坏性的冰雹常常砸毁农作物,甚至使其彻底绝收。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是提前做好防范的关键。根据预报,在降雨间歇,可以抢晴收获小麦;降雨来临时,要及时清沟排水,开沟理渠;降雨发生后,须加深排水沟,减少烂根现象。不仅如此,随着科技进步,应对和防范强对流天气的技术手段也在逐渐升级。在冰雹频发地区,气象部门设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可在冰雹降下前实施人工消雹作业。对于受大风影响倒伏的植株,须及时加固扶正,培土追肥,使其恢复生长。(王婉)

    过关干热风 夏粮夺丰收

    “三夏”是一年中第一个大忙的农事时节。此时,前一年秋天播种的麦子等作物成熟,需要抢时间收割直至颗粒归仓;最重要的农作物水稻,也需要不误农时栽种下去。

    “三夏”期间,经常会出现一种又干又热的风,正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干热风,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一般在日最高气温32℃以上,14时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达到3米每秒以上,就会被判定为干热风。

    干热风的形成与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出现的热低压有关。初夏时节,华北雨季尚未开始,常处于大陆变性气团控制之下,日照充足,气温回升很快,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强劲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像“旋风”一样,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又干又热的干热风。

    干热风分为三种:高温低湿型,特点是大气高温、干旱,这种燥热的天气常常使小麦炸芒、枯熟、秕粒,主要影响我国北方麦区;雨后枯熟型,特点是雨后高温或雨后猛晴使小麦发生青枯或枯熟,多发生在华北和宁夏地区;旱风型,特点是空气温度低,风速大,加速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能力满足不了蒸腾用水,植株细胞失水,叶面色素受破坏,多发生在苏北、皖南地区。

    遭遇干热风天气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在一定的风力作用下,植株蒸腾加剧,农作物根系吸水不足,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蒸腾加剧会导致作物水分平衡失调,叶片光合作用降低,高温又使植株体内物质输送受到破坏及原生蛋白质分解。北方的小麦在乳熟中后期遇到干热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粒重减轻乃至产量下降,南方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干热风,会影响授粉,在灌浆成熟期则会籽粒逼热,此外,棉花蕾铃也会大量脱落。

    夺取夏粮丰收,需要过干热风这一关。气候干燥的内蒙古河套平原以西与新疆、甘肃一带,是经常产生大陆热低压的地区。防御干热风的主要措施有建设防护林带,搞好农田水利建设,以便灌溉以及施用化学药剂等。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是防御干热风的主要区域,在作物品种选择上,应选用抗干热风品种、早熟或中早熟品种,避免干热风造成的危害。在麦收前两周至三周灌浆期浇好灌浆水,确保小麦根系有足够的水分;在小麦拔节期喷洒草木灰;在小麦孕穗、抽穗和扬花期追加肥料,增强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在日常田间管理中,根据干旱程度适时浇水,以增强麦子长势。(刘蕊)

    “三夏”主要农作物及病虫害

    时值“三夏”,天气常常高温、高湿,正是病虫害高发时期,针对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要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高产稳产。

    小麦

    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西北冬春麦区和东北春麦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灌浆成熟,冬小麦病虫害发生也进入后期阶段,如遇阶段性多雨,小麦条锈病会进一步发生蔓延,如遇高温少雨,小麦穗期蚜虫、麦蜘蛛的危害则会加重。

    玉米

    我国玉米气候适应性比较广泛,包括东北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北春播玉米区、西南多播玉米区和江南、华南多播玉米区。其中,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春玉米主要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黄淮海夏玉米在5月底至6月上中旬小麦腾茬后播种。在夏玉米播种期,主要防范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包括根腐病、黑穗病、纹枯病和地下害虫等;在苗期,主要防范病毒病以及粘虫、蓟马等害虫的侵扰。“三夏”时期,对各种玉米病虫害的防控十分关键,其中,玉米螟、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粘虫等均被列为一类农作物病虫害,草地贪夜蛾、粘虫是远距离迁飞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

    大豆

    东北地区春播大豆一般在5月上中旬集中播种,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夏播大豆的播种期主要在5月底至6月初。大豆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病毒病以及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等。其中,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豆根部,幼苗或成株均染病,也被列为一类农作物病虫害。

    水稻

    4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长江流域一季稻移栽活棵阶段。随着长江流域一季稻的移栽成活,水稻病虫害也陆续开始发展并造成危害。水稻常见病虫害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会陆续从江南、华南早稻区到达一季稻区;稻瘟病为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温度适宜、多雨、高湿的环境易发病。(张明禄)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