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济南市气象局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山东潍坊传统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刘志江:以纸裁鸢凭风筑梦

作者:苏莉莉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4-04-18

图为刘志江正在制作风筝 受访者供图

4月的山东潍坊,春风和煦,温度适宜。天上,一只只风筝,或高或低,飞得平稳又恣意。

鸢都的4月,绕不开传承千年的风筝;传承千年的风筝,绕不开代代相传的风筝匠人。

在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班墨坊内,我们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传统风筝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刘志江。他正在悉心指导前来请教的年轻同行进行风筝创作,“蝴蝶风筝中间加一点亮片会显得更灵动,蝉这里可以添几笔柳枝以增加些意境。”

今年,是51岁的刘志江从事风筝创作的第35个年头。当年,16岁的刘志江因为热爱风筝技艺考入风筝技校,从那时起,他便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跟天气打交道更是成为他的日常。

传统手工风筝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艺。“其中很多环节都与天气有关,可能有些大家都想不到,比如‘糊’,温度适宜时三五天就好了,赶上连阴潮湿的时候,得将近十天才能做完。”刘志江说。

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及参与制作的风筝有上千件,这些风筝种类繁多、涉及题材广泛,且内容丰富。

在2023年国际风筝嘉年华上,刘志江带领团队创作的《山海经》主题风筝首次公开亮相。整个系列包含10只瑞兽,采用软翅、硬翅、板式等不同样式,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

“这里面的玄鸟和应龙都与天气、气象有关。‘春分之日,玄鸟至’,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对应着农时,‘玄鸟至’就是古人判断‘春分日’到来的依据。”刘志江同时介绍,应龙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能呼风唤雨。

潍坊历代风筝匠人积累总结出了十二字的制作口诀——“扎得牢,糊得平,绘得精,放得稳”。

一只传统手工风筝要经过削竹煨烤、骨架绑扎、裱糊裁剪、构图绘画、栓脚试放等几十道步骤,哪一步错了都不行。刘志江十分看重制作风筝的扎实功底,“手工风筝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扎制骨架,骨架平衡对称,左右两个升力面吃风对等,风筝才会飞得稳。”“适当减少竹篾数量,骨架分量变轻,风筝才飞得高;加强骨架结构,风筝就能飞得更稳。”

看似在扎制风筝,其实也是在研究风。刘志江关注了气象部门的多个微信公众号和天气类 App。在这场与风的游戏中,他逐渐总结出一套颇为实用的风筝“放飞经”——

“当风力低于2级或高于6级时,不能开展竞技型风筝比赛。”“有利的气象条件是放好风筝的重要保证,不同类型的风筝要选择适宜的风力,板子风筝要在风力较强时升放,软翅小型风筝要在弱风天气下施放,超大型、巨型风筝得有强风才能放起来。”“风太大,要加粗风筝线,增加拉绳飘带;风太小,也可以借助气球或者辅助风筝,先将主风筝带上天。”

为了更好地掌握风向风力,他专门购置了手持测风仪。“其实刘老师已经练就了‘人肉测风’的本领,一抬手或者看看柳条,他就能判断出刮什么风,风力有多大,而且八九不离十。”工作室里的学徒说。

今年的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刘志江准备的两件作品中,有一件70米长的牡丹龙头蜈蚣风筝。“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牡丹代表富贵,借着这只风筝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华大地风调雨顺!”(摘自《中国气象报》2024年4月1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