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7月22日15时44分,太阳到达黄经120°,进入大暑节气。“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暑字从日,表示天气炎热是太阳造成的;从者,者是煮的初文,表示烧煮之蒸热。故大暑有“上蒸下煮”之最的意涵,也有“有雨即水深,无雨则火热”之说。
“患衽席之焚灼,譬洪燎之在床”,东汉王粲在《大暑赋》中苦叹酷暑难耐。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烈日高悬、高温酷热,湿热交蒸、热浪腾空,旷野无风、浮瓜沉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下,40℃也并不少见。此时,太阳北沓南返已有三旬,为何还会进入炎蒸暑热的鼎盛之时?
这是因为地面、海洋和大气的热容较大,温度达到最高是需要一段时间积累的。加上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阻挡了冷空气南下,进一步推高了气温。另一方面,季风环流会带来海上的暖湿气流,与高温环境交织在一起,使“湿热交蒸”达到顶峰。与古代相比,现在的大暑的热浪更加猛烈,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环境生态破坏以及人为热源增加有密切关系。
“草腐无情却有情,化为萤乃傍宵行。”在潮湿腐烂的草丛中孵化的萤火虫,流光幻彩、与皓月争辉,成为大暑一候当之无愧的“代言人”。此时,天气闷热,空气潮湿,土壤像一块吸足水分的海绵,被概括为“土润溽暑”,此乃大暑二候也;而三候之时则“大雨时行”。这个阶段,高温、高湿及不稳定的大气条件共同作用,使得高热干旱、雷雨交加、疾风骤雨、大风冰雹等激烈天气多发重发,且阴晴不定、变化多端,正所谓“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大暑到,双抢忙。”大暑是一年中农事活动最繁忙、最关键的时节之一,人们不仅要抓好夏收夏种,而且要搞好夏管。“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南方地区双季稻已经成熟,要抢时收割,以免因遭受气象灾害而减产。“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满仓”,早稻收割后要“抢时”栽插晚稻,为其争取足够的生长期。“大暑不浇苗,庄稼减半收”,此时除草施肥浇水都必不可少。更加刻不容缓的是抗旱排涝、抢险防灾。“中伏一声雷,十八个野黄梅”,此时北方地区降雨集中,易形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雨量持续,易造成农作物烂根减产,都要及时排涝。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虽暑气仍在,但已逐渐向凉爽的秋季过渡。大暑雨热同期、丰收亦同期。禾苗顶着烈日的炙烤,努力汲取营养填充果实,只为等待即将到来的丰收;夏蝉在黑暗的地底蛰伏数年,只为能在枝头向阳高歌展示坚韧与不屈;“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大暑会以酷热考验意志,又以丰收激励前行。没有磨砺的砂石,就不会有宝剑出鞘的寒光。“大雨一沛天地凉,星斗明焕草木润”,苦夏之后,不仅有清风来邀的希望,还有硕果丰收的喜悦,更有苦尽甘来的幸福,这是命运的真谛,亦是生活的诗意。(摘自《中国气象报》2024年7月22日第4版 作者系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