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木版年画青年传承人李云鹏:刀锋刻气象 木痕传匠心
李云鹏的作品《惊蛰》线稿 图/文 杨哲
芒种时节,麦穗垂金,山东聊城永兴堂民俗文化大院里,东昌府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郭春奎和“00后”青年传承人李云鹏正在伏案刻版。像李云鹏这样的年轻人,在这里还有20多位。他们用刀锋与木版对话,每一刀都精准有力、每一处都细腻入微,世代相传的匠人之心在雕琢之间展露无遗。
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绘样、刻版和印制三大环节。绘样是基础,画稿人的技艺直接影响木版年画的品质。刻版选用质地细腻、坚韧的梨木,刻版时需遵循“陡刀立线”原则,使线条既深又有气韵。印制则要求颜料均匀,拓印时轻重适宜,确保画面清晰、色彩鲜艳。
今年李云鹏完成了新作《惊蛰》,他巧妙避开传统的高饱和色彩,选用淡雅的粉色和嫩绿,画中的祥云、雷电与气象密切相关,描绘出惊蛰时节春雷唤醒万物的景象。“我希望通过创作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东昌府木版年画与气象有着深厚渊源。聊城位于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着悠久绵长的农耕文明历史底蕴,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因此东昌府木版年画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气象现象,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此外,气象条件还影响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刻版时,梨木的湿度需严格控制。适宜的湿度可保持木材的稳定性和刻刀的锋利度,从而提高刻版的精度和质量。2008年,东昌府木版年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东昌府区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
然而,东昌府木版年画曾因刻版难、效益低、售卖受限陷入低谷,少有人问津。但青年传承人坚守匠心,欲创新作品使其四季畅销。李云鹏刚完成了一系列国潮风格的木版年画,正计划将其开发成香囊、帆布包等文创产品。热爱足球的他还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将木版年画与“苏超”(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结合起来。目前,李云鹏从事道口铺街道非遗宣传工作,致力于传承与振兴传统文化,通过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无缝对接,为非遗艺术的传承开辟新路径,使其在当代语境下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要让木版年画不仅在过年时火爆,更要一年四季都能走进千家万户。”
在未来的二十四节气作品中,李云鹏计划在木版上雕刻聊城新一代天气雷达图案。“过去,人们对天气都是听天由命,拜‘雷公’意在祈福风调雨顺,现在有雷达守护百姓安宁,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别样光彩。”(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6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