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威海市气象局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古人笔下的秋

作者:刘瑞朝 张翠萍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3-10-02

虽然立秋已过,但我国大部地区并未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

此时,叶还未枯黄,雁还见踪迹,菊尚未开花,秋收也未大面积展开,秋意还没那么浓。

中原地区的秋,要到白露时节了。这一时节的秋意,先蔓延至早晚。窗外如潮水起伏的虫鸣,总让人想起“七月流火”的典故。虫鸣取代了空调的轰鸣,夜晚重归了清静,站在户外,虽然树影未动,但依然感觉有阵阵清凉轻扑脸颊,这不就是杨万里诗中“时有微凉不是风”的意境吗?他写的是《夏夜追凉》,我觉得更像是晚夏之夜的追凉。

农历七月的月,并不逊色于八月的月。从一线新月,到一弯镰月,到一瓣牙月,再逐渐地完满,月色溶溶。有时月亮“扯上”几片纤云,悬挂夜空,或是晕成一轮彩月,照耀碧波,便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意境了。

这农历七月的夜,特别是天上有星月的时候,总让我想起苏东坡的那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如果置身于水边,一定能“看到”他那首词里的“跳鱼”“圆荷泻露”,“听到”那悠扬的钟声和一叶落地的声音,这寂寞而又充实的境界,是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最为稀缺的大自然的馈赠。

白天的知了,也没有了阵势和声势,它们的嚎叫,是和气温成反比的。夏天的气温越高,它们叫得越欢,高温天仿佛是它们的舞台。8月底9月初,它们便如“秋后的蚂蚱”,有心而无力,趴伏在树干上,完成了繁衍的任务后便身体僵硬,在一阵秋风吹动下,悄然落地,等着被哪个好奇的孩子捡起。

华西秋雨时节,海面上可能会有多个台风与之“共舞”。台风如果在我国广东、福建沿海登陆,势必又将带来一轮大的风雨。华西秋雨和台风雨,并不隶属于一个系统,但我总习惯将华西秋雨称为“李商隐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古典诗词入气象,这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了。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前段时间的雨,没有夏雨迅猛的脾气,反而有点像秋雨的慢条斯理。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警,但50毫米的降水量下在1个小时和平均下在12个小时,其形态和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站在小区里那两棵青皮的梧桐树下,感受着雨水淅淅沥沥穿过枝叶缝隙落下,我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逝。白居易《长恨歌》里那句对仗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不正是这样吗?仿佛前一刻还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呢,下一刻便已是风雨潇潇、秋风瑟瑟了。

有人将秋雨称作苦雨,也许是秋雨加剧了万物的凋落吧。我曾在秋雨中踏进山林之中,看到了王维《秋夜独坐》一诗中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我也曾在秋雨中看到一棵树,摇落了一地黄叶,好似褪去了身披的华服,那一刻,唐朝诗人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意境蓦然幻化在我的眼前。如此寻常的句子,正是因为抓住了触人灵魂的细节,才成为了流传百世的经典吧。

秋雨之后,便是连日晴天。经过雨水的清洗,天色更为纯净,而气温明显下降了。空气中的水汽条件较好,于是渐渐就有了云,各种形态的,一朵一朵的,并不连成一片。然而,云虽淡,天却不高,因为距离真正的秋天还有一段距离。还没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时候,也没到“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时候,也没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总之,我们距离深秋尚远,还有很长的时间去感受秋天的美,感受独属于秋天的心情,感受一次赏心悦目的秋游,感受一轮喜上眉梢的丰收。

随着秋意临近,秋意秋色会首先在一些细节上显现出来。“蒲柳望秋凋”,你看那街边的、河畔的柳树,已开始有了衰败之象。梧桐树上的秋声,已在拨动孤独的心弦。你看那一丛丛兰草,是否想起了李贺的那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随着又一个秋天的到来,天地之间,走向“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大自然再度响起了秋声,斗柄逐渐指向西方,凉风吹起,又到了盛产诗歌的旺季。我准备再次拿出《全唐诗》《全宋词》,在古人的笔端下对照今日的秋天。(摘自《中国气象报》2023年9月4日第4版)

责任编辑:Z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