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省局首页 > 山东气象学会 > 学会动态

开启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者:张祖强 来源:瞭望客户端 时间:2022-10-10

◇气象服务必须紧贴国家和人民需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服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气象部门需要更加注重内外共生、系统联动的融入式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引领、科技优先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数字智能、精准推动的个性化发展,更加注重需求追踪、效益评价的问效式发展,更加注重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的安全性发展

◇始终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度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精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彰显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高远谋划和战略部署,擘画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纲要》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锚定服务精细,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为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

开拓 赋能 升级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社会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韧性,对气象服务保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新挑战。

放眼全球,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亟待气象服务领域更加拓宽。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和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不确定风险增加,“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也亟需气象服务有力保障。这要求气象服务既要守牢安全底线,为保障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等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又要走出国门,提供伴随式服务,贡献中国气象智慧与力量。

立足国内,面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细化需求,亟待气象服务更好赋能。当前,极端天气多发,经济社会系统与气象影响的敏感性和关联性越来越强,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需要气象保驾护航;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呼唤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这要求气象服务必须紧贴国家和人民需求,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服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着眼自身,面对新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亟待气象服务更快升级。当前,科技变革催生气象服务业态革新、供给结构优化、技术产业升级,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气象发展方向。这要求气象服务以精细服务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着力发展精细气象服务系统,以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气象强国建设。

细 早 实 技 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气象服务为立业之本,基本构建了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效益和影响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同时,对照《纲要》提出的新目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深入,任务越来越重。

气象部门必须在“细”上下功夫,体现在气象服务的意识更强、产品更精、领域更宽、覆盖面更广;

在“早”上做文章,体现在气象灾害的早预报早服务早防范,更好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先导性作用,做到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

在“实”上啃硬骨头,体现在深度挖掘高频次、细网格预报产品的应用价值,提高分灾种、分区域、分行业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能力;

在“技”上求突破,体现在激活创新链条,深挖科技内涵,破解技术难题,推动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在“效”上抓落实,体现在更加注重用户价值创造和服务效益评估,促进气象信息全领域高效应用。

对标《纲要》新任务,为加快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气象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气象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气象部门需要更加注重内外共生、系统联动的融入式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引领、科技优先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数字智能、精准推动的个性化发展,更加注重需求追踪、效益评价的问效式发展,更加注重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的安全性发展。

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做好气象服务保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立业之本。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实施需求,扛起政治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全面提高气象服务保障成效。

聚焦一个关键。对标服务精细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和效益导向,突出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打造精细气象服务系统,优化全链条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基于气象观测预报基础数据产品,建设产品自动制作、服务按需提供、智能在线互动、效益定量评估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和气象服务众创平台,建立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气象服务体系。

发展两大支撑。将科技和人才作为高质量气象服务“两翼”,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服务科技领军人才作用,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信息技术融合。实现数字化产品,以网格实况和智能预报为基础,建立标准规范的气象服务数据产品一张图。打造智能化服务,实现气象预警信息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满足个性化需求,分对象、分场景构建气象服务模型和阈值,实现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和服务精准推送。

坚持三个面向。注重提高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度服务和融入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精准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升四个能力。一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先导能力,守护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水平和极端情况下“兜底式”发布全覆盖能力,建立基层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标准,把第一道防线守牢守实,强化全社会气象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二是提升“气象+”服务能力,赋能生产发展。重点针对现代农业、交通运输、能源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产业和电力、金融、保险等高敏感行业,因地制宜、按需定制,建立供需双方互动反馈机制,发挥气象避灾减损、赋能增益作用,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提升高品质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保障生活富裕。加快全球、全时序无缝隙气象服务产品应用,制定公共气象服务清单,推动气象服务向高品质和均等化迭代升级。加快优质公众气象服务向农村、山区、海岛、边远地区及驻外机构和企业、出境国民延伸,为用户提供基于位置、场景、需求的分众式、定制化服务,让百姓享受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红利。

四是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助力生态良好。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建立重点区域生态气象服务机制,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持续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作用,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五项机制。贯彻落实《纲要》目标,始终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推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联动协同机制,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分灾种、分影响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建立“气象+”行业的常态化风险普查和成果应用机制,建立重大气象灾害服务复盘及效果评估反馈机制。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