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冬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霜降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此时,夜间气温可至0℃左右,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成白色的疏松冰晶,则为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这样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也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露水凝结成霜。
霜降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意为豺狼等动物为了过冬开始大量捕获并储存猎物,吃不完的食物堆放在那里,就像是在“祭兽”。而这则是人们的一种臆断,在人们看来,仿佛具有了感恩上苍馈赠祭礼的仪式感。
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派百草尽枯、秋叶翩飞的景象,枯黄的树叶落地化为泥土的养料,为了下一个春季提供滋养。
三候蜇虫咸俯,意为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愿外出,逐渐进入冬眠的状态。生命轮回,为来年的新生做准备。
在霜降节气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开始明显下降,昼夜温差也达到了一年中最大。“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此时,北方地区的气温已经降到0℃以下,我国东北及华北大部地区都已出现霜冻,“霜降始霜”反映的则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黄河流域这时开始出现初霜;在南方地区,也开始感受到明显的凉意。霜降时,秋已是季节版图上的绝对主角,而冬也在迅速崛起,只有在华南等地,仍是悠悠长夏。
我国幅员辽阔,就全年霜日来说,从北到南阶梯式递减: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即使在夏季也有霜;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而在福州以南以及两广沿海,年平均霜日不到1天,海南等地更是全年不会出现霜。
霜降时节,正是秋收冬藏的关键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打尾,“霜降到,无老少”,已经成熟的庄稼需要及时收割,以免遭受霜冻的侵害。即使耐寒的葱,也不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而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的时节:单季杂交稻、晚稻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桔,耕翻整地。另外,果树也进入了休眠期,果农为其修剪施肥,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三五好友或全家老小,聚在一起赏菊品茶,美哉快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吃柿子也是霜降的重要民俗之一。此时,完全成熟的柿子挂在枝头,在万物萧瑟中寓意着“柿柿如意”“红红火火”的美好祝福。“霜降吃了柿,寒冬不流涕”,这句闽南流传的俗语也说明柿子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对于预防冬季疾病具有一定作用。“霜打的桑叶是个宝”,相较其他植物怕遭受霜冻侵袭,桑叶则是利用霜使其药用价值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