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气象局版权所有 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维护
京ICP备05004897号-1
鲁公网安备37010502001224
网站标识码:bm5415000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路12号 联系电话:4006000121
为了最佳观看效果,建议使用IE9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气候的变化与文化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鲁东沿海的青岛胶州湾地区20000年以来孢粉组合分析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先民们,生活在一个植被茂盛、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自然环境中。
湿润温和的气候加之泰山以北海岱地区的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兴盛发展起来的农业和畜牧业为龙山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春天的邂逅
1928年的3月,山东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不远处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片横截面,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五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在其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且带有黑色光泽的陶片。
这之后,考古学家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研究发现,这些黑陶的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否定中国文化西来的假说
1930年1月,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发掘工作正式展开。遗址出土的远古遗物中,色泽漆黑、造型灵巧、器类繁多的黑陶最引人注目。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一种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十年前发现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有显著的区别。
此前,在仰韶文化发现后,国外考古学家根据其彩陶与中亚和近东的彩陶有近似之处,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的假说。而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东部存在着一个土生土长、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
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作品
当考古学家将一片片破碎的黑陶重新复原后,那段被遗失4000多年历史的大幕也徐徐拉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盘、盆、罐等日用器皿,直接反映了龙山文化时期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陶器造型精美,形态多样,其中尤以蛋壳陶为绝品,堪称东方艺术珍品。蛋壳黑陶一般器壁厚不到5毫米,口沿最薄处0.3毫米,即使在较厚的柄部和底座处,厚度也不会超过1-2毫米,通体为泥质黑色,光滑细腻,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后来的龙山文化逐渐衰弱,有分析称这种突变可能是因为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洪水泛滥,导致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加之龙山文化中晚期全球气候逐渐转向干冷,导致其逐渐没落,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龙山文化的发现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那些通过出土遗迹和文物还原的,不仅是因岁月流逝而风化腐蚀掉的细节,更是帮助我们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通过讲述历史长河里古老中国的故事,从而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地解读、还原和传承。(摘自中国气象报2021年11月1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