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气象局版权所有 山东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维护
京ICP备05004897号-1
鲁公网安备37010502001224
网站标识码:bm54150001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路12号 联系电话:4006000121
为了最佳观看效果,建议使用IE9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坐标:山东潍坊
探访人:顾谦 苏莉莉
撰文:苏莉莉
清明时节,温暖的东风拂过大地,麦苗努力拔节。牵一只风筝出门踏青,在恣意奔跑间拥抱春,在一扯一放间感受风,成为许多人争相奔赴的美好。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他的这首《怀潍县》中,漫天风筝如雪飞舞,娇女在秋千上嬉戏,一派喜乐。潍县,就是今天的潍坊。
缘起
潍坊,又名“鸢都”。
2400多年前,潍坊青州西南,墨翟(墨子)为创新军事工具,花费三年用木头制成一只飞鸟,称为“木鸢”,木鸢“飞一日而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后来,墨子将制作方法传给学生鲁班,鲁班改用竹子制作,“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潍坊人将鲁班奉为“风筝始祖”,在全国第一座风筝艺术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门前,就矗立着一座鲁班铜像,鲁班背着巨大的翅膀,如同一只振翅欲飞的“鸢”。
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做的带有竹笛的牛皮风筝迎风作响,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歌,涣散楚军军心,这就是“四面楚歌”。而此前,韩信曾指挥潍水之战,“潍水”是潍河的古称,潍坊境内的第一大河,潍坊的母亲河。那只击败楚军的风筝,可能在韩信站在潍水河畔时就飘进了他的心里。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小儿结伴放风筝的场景,张择端因画成名,但鲜有人知他是潍坊人。小儿放风筝仅仅是清明写实,还是藏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我们不得而知。
清朝,潍坊出现大量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他们聚集在白浪河岸扎制风筝。这些风筝式样新颖,色彩艳丽,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年年有官府或民间在此组织风筝赛会,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艺人慕名而来,这便是潍坊风筝节会的雏形。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鳞的《潍县竹枝词》:“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来春燕多。”记录了清明时节人们聚集在白浪河放风筝的热闹场景。此时,白浪河尚在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成为人们放风筝的最佳场所。
缘聚
潍水汤汤,流淌不竭。白浪河畔的风筝技艺代代传承。风筝,如同一朵绮丽的文化之花,穿越千年,在清明四月绽放出绚烂光彩。
1984年4月,潍坊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1988年4月,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会议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1989年4月,由中、美、日、英、意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组织组成“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从此,潍坊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
每年4月中下旬,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齐聚潍坊,赏风筝、放风筝、赛风筝。放风筝受天气影响大,风力低于2级或高于6级均不宜放飞。风力适中、风向稳定、天气晴好是比赛的必要条件。“4月中下旬潍坊降水较少,平均不到两天,偏南风为主,平均风力3级。气候宜人、风力适宜,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潍坊市气象局正研级高工、首席预报员高晓梅介绍。
缘长
目前,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出自潍坊。2006年,“潍坊风筝”和“清明节”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潍坊风筝分为串式、桶式、硬翅、软翅、板式、动态六大类。传统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有60余道工序,破竹成丝,扎丝化骨,糊纸为翼,工笔勾勒,施以重彩。随着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和融合,潍坊风筝也走出一条新路。去年,20多位风筝艺人结合现代技术制成8米长空间站风筝,还原了神舟飞船与天宫站对接及宇航员出舱的情景。
在潍坊,万物皆可飞,且每日都能放风筝,这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中东部,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全年以偏南风为主,风力有大有小,大风适合放大风筝,小风适合放小风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成就了风筝之都。”高晓梅说。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不仅是雨纷纷烟袅袅,更是纸鸢飞春意闹。在古代“清明放断鹞”,放飞风筝、剪断牵线意味着放走晦气留下好运。当我们置身于四月的旷野,自会找到一份清澄与明净。(摘自《中国气象报》2023年4月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