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透过一滴雨,看懂建筑的实用与美

作者:刘蕊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3-12-13

建筑为人们提供空间,保证人们安全、舒适地居住和活动。为此,其设计自然需要考虑气候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常常体现着对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适应。而建筑风格和审美则是这些实用设计在长期的建筑实践积累中逐渐形成的。

为什么在欧美电影里,夏季常出现百叶窗,冬季则常出现积满白雪的斜屋顶房子?为什么我国尤其是北方总说坐北朝南的房子最好住?其实,这些背后都有着气候的原因。

风、雪、阳光、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无一不是建筑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因素。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孙艳晨表示,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建筑设计往往注重通风和遮阳,如利用开窗、烟囱效应、开敞的布局等增加空气的流动性,通过设置遮阳板、百叶窗等来遮挡太阳直射;在寒冷地区,保温隔热则是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如利用厚重的外墙、密封性好的门窗、南向的阳光房等设计来抵御低温;在湿润多雨的地区,建筑设计需要更多考虑防潮和排水。如我国南方渝东南、黔东南等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高悬于地面之上的吊脚楼有利于通风、防潮,倾斜的屋面可以有效排出雨水;与之对应,我国西北地区干燥少雨,不需要考虑常年降雨及排水的问题,因而向地下挖五六米建成地坑院式的建筑得以实现。不过,为了应对极端降雨的情况,庭院中间常会挖出一口井,作为渗井发挥建筑学中的集水坑作用。

孙艳晨分析道,建筑设计还需要考虑风荷载,尤其是高层、超高层建筑,其外形采用流线型是为了减小风阻。冬季经常下雪的地区,其建筑设计还需要考虑雪荷载,倾斜的屋顶设计是为了帮助积雪自然滑落。

注重功能和实用性的建筑设计在长久的实践积累中如何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从而兼具审美特性?

这就不得不引申到“美”的话题。关于“美是什么”,历代的哲学家、美学家都有过论证,在这里我们并不针对此展开讨论,而是从“美”的诸多定义中找到共性,探讨受气候影响的建筑如何从满足实用需求走向满足审美需求?

从诸多“美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抽出几个高频词:满足、和谐、愉悦、自由。可见,美感的获得部分来源于人的需求被满足而产生的和谐、愉悦等体验。

以青砖黛瓦为符号特征、黑与白为主要色彩、错落有致依山势而建的徽派建筑古朴而富有韵律。然而,黛瓦、粉墙、马头墙却没有一样是因为纯粹审美而设计的,恰恰相反,这些建筑元素最直接的目的是实用,为什么久而久之它们却成为一种代表徽派建筑之美的符号?

马头墙,一种墙头高出于屋顶,做阶梯状分布于房屋两侧的墙垣——因用于隔断火源而被设计出来。南方村落因宗族文化而聚居,住宅建筑密集,不利于防火,高高的马头墙可以防止火势蔓延。孙艳晨表示,高耸的马头墙在防风防火的同时也能提供阴凉。在时间和实践的双重积累下,马头墙的造型逐渐丰富,出现了阶梯形、云形、弓形等不同设计,甚至增加了“卷草如意”等艺术处理,高高低低的马头墙错落有致,拓展了空间感,赋予静态的建筑物以动态的美感。孙艳晨分析到,安徽地区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徽派建筑宽大的双层屋檐也是为了遮阳,雨季还利于排水,同时,宽大高耸的屋檐又令房屋看上去显得宏伟肃穆,尤其是用于祭拜祖先的祠堂,修建得高大气派,令人产生敬畏之感。徽州属于山区,夏季潮湿闷热,降雨充分光照充足,四周屋顶围出小而高的天井,既可以排水又能提供采光,并且形成“烟囱效应”,结合通透的建筑布局,利于夏季通风降温。天井将人居与阳光、星辰、风露等自然景观联系起来,是“天人合一”东方哲学在建设空间的一种体现,又契合了风水学上“四水归堂”的说法——让四方之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家中。自此,巧妙的建筑设计同时满足了人的实用需求与精神需求。(摘自《中国气象报》2023年12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