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衔春去 熏风带夏来
樱桃红透,蛙声蝉鸣,风暖昼长,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正向我们走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在期盼已久的夏日阳光里,我们感受到了季节的更迭,也品味着立夏带来的独特风情。
立夏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带领我们探寻古人的智慧与诗意,也标志着春耕到夏管的过渡,体现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破后而“立”,万物从此生机勃勃;活在当“夏”,奋力追逐热烈人生。
“分龙”隔辙雨春尽夏始来
节气的最初出现,大约源于古代先民的对日测影活动。
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的瑶山祭坛,就是一座巨大的“天文观象仪”。观察与研究发现,祭坛四角所指方位与冬至和夏至的日出、日落方向具有一致性。到了春分、秋分日,太阳则从祭坛的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良渚先民通过观察太阳方位和日影变化,来确定回归年周期,进而及时开展稻作农业生产。
如果说,“二至”和“二分”是每个季节的中分点,那么,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则是四季的起始点。
《管子》成书时,二十四节气尚未如今天这般完全定型。在《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中,“立夏”一词没有被正式提出,而是被称为“春尽而夏始”。这为我们观察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鲜少见的过渡视角。
《左传·僖公五年》则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节气演变及文化内涵的视角。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朔是周代历法中的冬至日,鲁僖公亲自登上观台,观望天空中的“云物”,并记录下来。这样的观察和记录,凡是“分、至、启、闭”八个节气都要进行。
“分”与“至”,自然是指“二分”和“二至”。而关于“启”和“闭”,魏晋时期的经学家杜预注释:“启者,立春、立夏;闭者,立秋、立冬。”这里的“启”,有开启春夏季节之意,此时阳气升发,万物生长。至于“闭”,可以理解为到了秋冬季节,阳气闭藏,万物蛰伏。一启一闭,四季轮转,形象生动。
至于鲁僖公亲登高台观望的“云物”,到底是什么?杜预也给出了答案——“云物者,气色灾变也。”古人希望通过观“云物”,来占测旱涝风雨,为应对自然灾害做好准备。
除了“看云识天气”,天子们在立夏节气还有不少事儿要忙活。《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中记载,天子要发出“夏禁”之令,即“毋聚大众,毋断大木”。是指天气逐渐炎热,不要劳烦百姓、大兴徭役;树木生长也进入旺盛期,此时就算需要盖房子,也不可砍伐大树,这是古人朴素的自然生态观。
立夏还是传统的岁时节日。《礼记·月令》中记载,周天子要在那天率领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举行祭祀火神祝融的仪式。
宋人崇尚“火德”,对立夏祭祀很重视。南宋君臣还要在立夏当天祭祀“荧惑”星(即火星)。由于火星在五行五星比类中是火的象征,立夏祭祀正当时。
“雨多苔蚀悬琴壁,水满蛙生洗砚池。”进入立夏时节,气温上升,雷阵雨等强对流天气增多。尤其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夏季午后极易发生局地强对流天气。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就说:“俗有立夏分龙之说,盖龙于是时,始分界而行雨,各有区域,不能相逾。”
“分龙”一说,颇有趣味,是指降水天气形势由春季冷暖空气交汇导致的锋面降水,逐渐转为由局地热力强迫主导的降水。故此,谢肇淛总结:“咫尺之间,而晴雨顿殊。”
南方如此,黄河以北的“河朔”地区,也有类似情形。《退斋雅闻录》记载:“河朔人谓,立夏雨为隔辙雨。”有时两道车辙之隔,天气却晴雨迥异,虽是夸张之语,却很形象。不禁让人想起刘禹锡《竹枝词》所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对杭州百姓而言,立夏日吃上一盏“立夏茶”才是正经事。“各家馈送,谓之立夏茶。”
与缤纷春花不同,物候偏晚的高山杜鹃会迎夏绽放。在浙江,杭州临安大明山、金华磐安高姥山和丽水遂昌高坪,都是观赏高山杜鹃的好去处。五月五,立夏祭。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还会举行热闹的立夏开秧旅游文化节,一曲《开秧舞》,展现了秧田间欢腾热闹的场景。
在杭州半山街道,“半山立夏节”的送春迎夏、蚕花会和立夏祭祖仪式也在上演。立夏饼、七家茶等节令饮食和绘泥猫、跑山等游艺活动,都在表达人们顺天应时、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其中,气象、物候的景观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正不断嵌入,赋能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节气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夏花般的绚烂之美。
(张立峰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江南立夏风物志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陆游这样形容立夏。立夏到来,自此风暖昼长,万物繁茂。
立夏是小麦上场的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制作食用面条、面饼、榆钱团子等面食的习俗,以纪念北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民间有俗语“入夏面新上天”,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立夏虽然意喻着夏季初启,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南方早已绿意盎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沉浸在暮春的美好中。立夏节气南北方习俗各有不同,而江南地区,以其围绕饮食、社交、保健等各类主题的众多习俗,则更是成为游子们的乡愁记忆。
此刻,春意阑珊夏初长,山野风物大都“秀色可餐”。江苏便有许多新鲜的食俗,以美食送春迎夏。
在南京,老人会让孩子们在立夏这天吃豌豆糕,以防疰夏。而且豌豆形如眼睛,人们可以吃豌豆来祈祷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在徐州,人们在立夏日习惯于吃香椿芽、樱桃;在高邮,人们吃蚕豆、咸鸭蛋、茶叶蛋等;在溧阳,有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天目湖畔,漫山遍野的丛丛南烛树(即乌饭树)绽出新绿,据《本草纲目》记载,摘取南烛树叶捣碎,取其汁浸泡糯米蒸煮后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延年不衰。
尝三鲜,是老苏州立夏的传统习俗。三鲜有“地三鲜”,指蚕豆、蒜苗、苋菜;“树三鲜”,指香椿、梅子、樱桃;“水三鲜”,指的是鲥鱼、刀鱼、河豚。苏州也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自己尝食。此外,苏州古时还有饯春筵、李酒会、七家茶等立夏食俗。“饯春筵”是指苏州人在立夏日中午摆设午宴,菜肴中有面筋、酒酿、咸鸭蛋、酱猪肉、金花菜等,以饯春迎夏;“李酒会”是一些文人雅士、闺阁女伴相约聚会,吟诗作赋,品尝李子酒;“七家茶”则是以各式细果,桃片、麦片、蚕豆、青梅、枣子等七样吃食烹煮雨前茶。
江南立夏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习俗,如“斗蛋”“秤人”等。“斗蛋”指孩子们通过斗蛋游戏作乐,让鸡蛋相互碰擦并以蛋壳坚而不碎者为赢家。“秤人”则是指在这天一定要称称体重,一面称一面说着吉利话,人们相信这样会带来福气。
低眉春已逝,抬眼夏已始。夏日的美好,也正蕴含在琳琅缤纷的江南风物之中。(殷昊翔)
立夏至农事忙
古人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立夏时节,气温上升,可以听到蝼蛄在田间的叫声,看到蚯蚓掘土,王瓜的蔓藤也开始快速攀爬生长。然而,立夏就意味着夏天的到来吗?
按气候学立夏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至22℃以上才是夏季的开始。在黑龙江,尽管近期气温持续回升,树枝展叶、草木葱郁,但并未达到气象意义的“立夏”。
虽是“立夏未夏”,此时却是黑龙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部地区大豆播种的黄金期。大豆是喜温作物,此时全省各地风力逐渐减小,降水量日趋增多,地温稳定在10℃左右,为大豆的播种以及出苗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豆”字与“斗”“度”谐音,代表着平安和富足。正所谓“立夏前后,种瓜点豆”,农民们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秋收时节大豆变“金豆”。此外,现阶段大豆播种时还应关注短时大风天气,易引起种子漂移,且土壤松动,播后易散墒,因此农民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适时播种。
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已进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
根据气候资料统计,立夏期间,气温明显升高,湿度增大,广西大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已在22℃以上。同时,华南地区进入暴雨强盛期,雷电、短时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发。而这种天气气候特点有利有弊:气温高、湿度大、雨水多,可为农作物生长增加水分补给;但过多的降水和频繁发生的强对流天气,易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民间农谚道:“立夏不下,小满不满。”对于广西而言,如果立夏以后降水不增加,易发生干旱,夏熟作物的籽粒灌浆可能不够饱满,进而影响农作物果实的质量,或将导致减产。另外,民间有“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的农谚。立夏时节,田间杂草大量生长,应加强玉米、瓜果等作物田间锄草、追肥工作等。
目前,广西各地气温明显回升,降水量和降水天数都明显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的绝佳时期,水稻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大忙季节。因此,立夏是一个重要的农忙时节,做好农事工作是增产增收的关键。(张晓卿 韩嘉乐 陈冬宇 谭孟祥)
以新姿态追寻节俗的背影
北方刚刚度过乍暖还寒的晚春,南方已经收到了夏日的“邀请函”,气温逐渐回升,江南地区更是一脚迈进了夏季的大门。在这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初夏时节,各地围绕立夏的文化、时令美食等,都有着不少传承已久的民俗。
立夏节气,很多地方都有尝新的习俗。当北京在以糖面煎制各式食品往来馈遗的时候,江南地区已经做好了立夏饭、七家茶等。据说,用新鲜的蚕豆、豌豆、鲜笋和糯米煮出的立夏饭,可以滋补身体。而“七家茶”则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馈赠礼品:各家在立夏日煮新茶,配上各种颜色的细果,送给亲戚朋友。
立夏各地都有着祈福的传统,如“称人”“斗蛋”等,意在祈求身体健康、平安度夏、五谷丰登。有趣的是小孩子们间的“斗气”:当看到自己体重比别人少一斤或半两时,就匆忙跑回家,多吃蚕豆饭,再去参与较量。此外,许多南方立夏传统美食,如“立夏蛋”“立夏狗”(流行在湖州地区的一种糕点)、乌米饭等,往往也寄托着人们祈福保平安的美好愿望。
在北方,立夏民俗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在河北省邢台市的一些乡村,立夏这一天有“祭冰神”的习俗。这项传统祭祀活动主要与当地立夏前后冰雹多发有关,其最初的目的是祈祷免遭冰雹灾害。而在胶东各地,则有“立夏赶牛”的习俗,人们在立夏这一天将牛赶上河滩,村里男女老少在河坝上观看斗牛,热闹非凡。
时光在循环往复却也变幻无穷的生活中流淌,民俗在代代相承却又推陈出新的岁月中传递。浙江杭州半山的当地人,在传承了传统民俗的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了“跑山迎夏”的活动,将坚持锻炼、健康生活等新理念融入其中,把立夏节气过成了独具特色的立夏节,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邢台,人们将“立夏祭冰神”活动,与活动中使用的民间特色剪纸融合在一起,形成“活态文化”形态,让传统的节气文化焕发出新生机。
二十四节气,无不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的广博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让我们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使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出勃勃生机。(麻碧华)
(摘自《中国气象报》2024年4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