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天光云影 品气象之美
横竖撇捺、弯折点钩。中文的笔画犹如浸透着晨曦的砖瓦,在五千年的文明中堆叠出属于人类的精神殿宇。
今年4月,我在殷墟博物馆的一次讲解中接待了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游客。起初我的内心在打鼓:他是否能理解我所表达的内容?
当我们来到甲骨文展柜时,他指着甲骨上的文字对我说:“这个是日,这个是雨。”我们之间的国别和文化差异在这一刻借助汉字瓦解冰消。这或许就是中文的魅力所在,你可能不知道它如何发音,但当你看到它的那一刻,你已经明白了它所表达的含义。
一目了然的象形之美
清晨的阳光照亮了东方的天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古人用圆圈加一个点代表日,形象刻画了太阳的形象;在太阳的下部加一条“水平线”,表达日出的“旦”字便跃然纸上;当太阳西斜,人的影子发生了倾斜,“昃”字就表达了午后的光阴;当太阳落在山林草木间,“暮”字就代表了黄昏。一天的光景在日升日落和光影的变化中各自归位。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被贞人用青铜刀契刻成垂落九天的水帘。先民捕捉到了雨滴下坠时的动态——最长的竖笔是贯穿天地的雨柱,两侧密布的短点则是迸溅的水花。而“云”字在青铜器铭文里,上部平缓的线条似层云铺展的温柔,下部卷曲的笔触暗合了积雨云翻涌的动感。
象形字是中国汉字中出现最早的字符,它能形象地刻画出鸟兽虫鱼、描绘出飞云细雨、勾勒出手口耳目……每一个象形字都是一幅活灵活现的简笔画,尽显中国文字的象形之美。
宛若谜面的会意之美
中国人向来以含蓄为美。我们的含蓄不仅表现在为人处世之道上,同样也表现在我们的汉字当中。
甲骨文中的“电”字被抽象为蜿蜒曲折的线条,恰似霹雳撕裂苍穹的瞬间轨迹。而闪电之后随之而来的隆隆雷声让古人意识到雷和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于是先民把同样隆隆作响的车轮安放在电的周围,“雷”字就这样被发明了。现在我们所书写的雷字下半部分其实就是甲骨文中车轮取曲为直的变化。
如果这样的会意让您觉得不够含蓄的话,您看“需”字能参破其中的奥秘吗?“需”字最初的形态是一个人站在雨中的样子,它最初的含义其实是等待。我们无法阻止雨水的降落,只好等待。所以下雨了,需要等待雨过天晴,方可安排其他事宜。
“雩”字是古代很常用的一个汉字。可能您不一定知道它的读音,但一定能想到它和“雨少”有关。雨产生了亏空,于是我们需要进行一场雩祭,祈求上天降下甘霖。“雩”字的意思正是古代一种求雨的祭祀活动。这种语意上的留白将会意的美推向了形而上的境界。
平仄起伏的音韵之美
汉字之美不仅在形也在声,就像鸟儿的美不仅在皮毛也在悦耳的鸣叫之间。“霞”字是织女打翻的染缸,“叚”声旁暗藏云霞的层次感——左侧残缺的“日”是云层遮挡了光芒,右侧则像不断铺展的云锦。当这个字出现在《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画面便有了色彩渐变的韵律。
“霄”字中的“肖”更值得品味,这个代表天空中云气的字让雨幕中的相似性在此处获得新生——无论是九重之霄还是人间炊烟,都被细雨模糊了边界。
最富哲思的当属“霁”字,这个形声字藏着天人感应的密码。“齐”不仅是声符,更暗示雨雪停歇时万籁俱寂的平衡状态。《红楼梦》晴雯歌中的第一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用略表欣喜的音韵表达雪后晴天的惊喜,更是晴雯心比天高的心境写照。
在后世的汉字当中,无论是诗经的四言句式,还是唐诗的五言七言绝句,又或者是元曲里相对自由的长短句交融。在平仄和起伏之间,汉字的音韵之美在耳畔得到了最惬意的呈现。
今天,当我们的笔尖触碰到“山川日月、风霜雨雪”的刹那,我们便与上古的祖先同沐了天地间的一帘微雨,共饮了春夜里的一盏月光。当我们的汉字历经篆隶楷草依旧活色生香,中文的美正在向全世界缓缓铺展,娓娓道来。(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4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