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汉字里的千载文明

作者:李兴文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5-04-21

值此联合国中文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这个承载五千年文明的符号系统。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汉字穿梭于甲骨裂纹与数字像素之间,构建起永不褪色的文明坐标。在这特殊时刻,让我们回溯汉字历史,探寻其深厚的文化力量。

从神话传说中的文字起源,到历代借汉字构建起的思想文化大厦,汉字始终是华夏文明蓬勃发展的基石。“中国文字,与中国人种同期而来。”《周易》“书契代绳”的记载,暗示文字诞生本就是场认知革命。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河图洛书,古人将神话编码为文化基因,赋予文字创世般的力量。诸子百家以汉字为基础构建思想体系,《道德经》用五千言阐述“大道至简”;孔夫子“述而不作”,却有《论语》传世。站在文化的高峰俯瞰,“荡荡乎八川分流”是汉赋中铺陈的壮丽空间叙事;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下“星垂平野阔”,展现了唐诗中凝练的宏大宇宙图景;“大江东去”以长短句破格律,守住宋词的意境之美。曹雪芹写下“满纸荒唐言”,依靠汉字的叙事张力,创作出《红楼梦》这一不朽经典。

从龟甲兽骨到蔡侯纸,从青铜器铭文到活字印刷,汉字书写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推动着华夏文明一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中记载着商周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命运谶语的场景。西周铸造青铜时衍生出的“模范”概念,意外成为后世的价值标杆。当战国工匠在竹简上运笔如刀,诸子百家的思想火花也找到了最佳载体。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不仅使“洛阳纸贵”成为可能,更让文明记忆突破物质藩篱,跨越千年岁月。敦煌藏经洞的经卷,紫禁城御案上的奏折,都见证了中国古代纸张技术的卓越成就;活字印刷的模块思维,与二进制编码的奇妙呼应,共同编织华夏文明的立体图景。

时代在变,文字在变,传承千年的文明永存。当你我在触摸屏上以指为笔输入文字时,三千年前的甲骨纹路正在单晶硅上重生。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印证着汉字基因的强大——它存储着古老文明,更塑造了未来世界的文化图景。(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4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