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传“廉音”入耳更入心
山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社会。那时尚无文字记载,人们以质朴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节奏,将劳作节拍、生活感悟和世道人心融入歌中。这些传唱不息的旋律,承载着最本真的情感与价值观。而廉洁,作为中华民族世代推崇的道德准则,也自然融入其中,衍生出形式多样的“劝廉山歌”。
在川渝地区,人民喜食麻辣,山歌也带着“火辣辣”的味道。“送郎唉送到海椒林呢,手捧那海椒诉衷情呢,要学那海椒红到老,别学那花椒起黑心呢!”这首山歌原本诉说的是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寓意“初心不改”。如今被赋予廉政文化新解——做人当如海椒,坚守初心、始终赤诚,不能因外界影响而“变质”“腐败”。
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地方传统音乐,被誉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巴南区木洞镇党委深挖红色文化与廉洁传统,将“廉”的内核注入山歌,推动纪律元素“活起来”,廉洁因子“醒过来”。“哟嚯喂,遵纪守法是第一咯喂,公事公办不偏心嘛,不偏心咯喂。”在木洞镇,劝廉山歌已融入人们的生活。镇上设立了非遗传承岗,岗长会定期领着村干部和村民学唱廉洁山歌,将廉政文化根植于干部群众日常生活。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花瑶呜哇山歌历史悠久,流传至今有几千首。从农事婚丧到山水情思,歌声里有生活,也有规训。近些年,瑶族呜哇山歌担起“廉文化输出端口”的新角色,而且因其句段间“打呜哇”的唱法,节奏感十足。“功名利禄像条绹,财色酒气是把刀;竹无私心高亮节,人无贪欲品自高。”呜哇山歌传承人步道球将功名利禄比作捆绑的绳索,财色酒气比作剜肉的刀,劝人学习竹子的高风亮节。
在广西,壮族嘹歌发展至今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苍蝇不叮无缝蛋,老鼠好挖自家墙”“亲朋相会乐融融,以茶代酒情也浓”……这些山歌不仅是乡间即兴的民谣,更成为官方廉政宣传的文化载体,被广泛收录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委官网。河池市更将刘三姐山歌与廉政宣传深度融合,建设刘三姐清风山歌文化长廊,开展廉政山歌比赛,让廉政文化“唱”进万家灯火。
曾经,山歌只在村野回荡,而今,随着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那些通俗易懂、俏皮诙谐的歌词,高亢激越的旋律,带着廉洁文化的清香缕缕,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筑牢廉洁意识,成为涵养基层廉洁氛围的重要力量。(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5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