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天津博物馆藏珍:丝织风华与枇杷雅韵

作者:崔凯欣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5-05-21

小满时节,蚕茧初成,缫丝劳作拉开序幕。正如《清嘉录》所记,“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此时节蚕宝宝吐丝结茧。“养得一季蚕,可抵半年粮”的民谚,道出了蚕农对丰收的殷切期盼。

在丝织品中,有一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被誉为“织中之圣”,那便是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它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遵循“通经断纬”和“以纬缂经”的原则织造而成的平纹织物。在缂织时,根据纹样和色彩变化,“一色换一梭”。纬线换色处呈现出如刀刻般的雕琢效果,故缂丝又称“刻丝”“克丝”或“剋丝”。宋代时,缂丝已能精妙复制绘画艺术,至乾隆时期技艺更是达到顶峰。

天津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清缂丝〈明皇试马图〉轴》尽显乾隆时期缂丝工艺的精湛。画面上半部缂金色乾隆御题行书11行,落款“戊子(巳)新春月御题”;中部缂拟宋徽宗瘦金题名及乾隆御题诗,以及内府鉴藏印文二十方;画面为唐明皇骑着一匹骏马,侍从在前面开道,监牧官牵着马缰绳的情景。缂工精细工整,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色彩淡雅。《清缂丝灵芝图》是一幅表现山石间生长的灵芝、兰花等植物的小品画,色彩清雅,绣工精细,画面上部为乾隆皇帝御笔的“益寿”二字及题款,并有“古稀天子”等多枚印章分布于画面各处。《清〈贡獒图〉轴》融合元代画作元素与清代华丽风格,通过亭台、屏风、异域番人、獒兽等画面,展现出独特风情。

小满的风物诗里,枇杷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清嘉录》里记载:“三四月卖时新,率五日而更一品如王瓜、茄、诸色豆,诸海鲜、枇杷、杨梅迭出,后时者,价下二三倍。”清朝王泰偕《吴门竹枝词·小满》里写“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民间则有“小满枇杷半坡黄”一说。作为“秋萌冬花春实夏熟”的时令佳果,枇杷集四时节气之精华,被誉为“夏季水果之王”。

《清恽寿平瓯香馆写生册》以没骨法绘十开花卉,其中第五开绘折枝枇杷果,用笔潇洒秀逸,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花叶筋脉向背清晰,形神兼备,天趣盎然;每开题诗一首,与画作相映成趣。该画册体现了恽寿平以写生为基础,深研摹写的深厚功力。《明永乐青花枇杷绶带鸟图盘》胎质细腻洁白,釉层肥厚晶亮,外底无釉,抚之有糯米粉般的爽滑感,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黑,是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所绘。绶带鸟象征仁爱宽厚,是传达“仁布天下”思想的瑞禽,同时寓意富贵长寿。这件为郑和下西洋烧造的工部外销瓷器,以枇杷绶带鸟为主题,在永乐时期花卉题材大盘中尤为稀有。

这些珍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文物,是工艺与艺术的结晶,更串联起小满时节的文化脉络,让千年小满风情在今日鲜活可触。

(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5月21日第4版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郭玲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