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水天一色的四季韵律

作者:刘倩 邓敏佳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5-06-03

鄱阳湖面三百里,草树云山望里无。

浩渺烟波铺展在赣北大地上,中国最大的淡水明珠镶嵌于此。鄱阳湖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燥。

作为典型的过水性、季节吞吐型湖泊,鄱阳湖随着时光流转、季节更迭呈现出不同的湖泊和湿地风貌——

春日晨曦初照,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水天一色。盛夏河道蜿蜒,水草碧绿,可见江豚逐浪。秋冬湖水退去,候鸟翩跹,湖底逐渐裸露出来,草浪翻涌时,风便显出形状。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降水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工程师戴芳筠介绍,流域内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1.1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大为2190.6毫米(2012年),最小为1110.4毫米(1963年);年内分配不均,降水期主要集中在3月至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7.2%,冬季降水量全年最少。因此,鄱阳湖年内周期性干湿交替过程形成的洲滩湿地广袤,受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江西五河”入湖水量和长江水位顶托的双重影响,湖区年内水位变幅巨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最大变幅达15米,形成了汛期“洪水茫茫一片水连天”、枯水期“湖水沉沉一线滩无边”的独特湿地生态景观。

水丰湖阔之时,江豚化作微笑天使来“打卡”。

鄱阳湖受流域来水和长江流域共同影响,在丰水期有利于江豚、水生植物生长繁衍。这里也被称为江豚最后的“避难所”。但因其水文节律变化扰动及人类活动影响导致江豚易发生搁浅。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于2024年利用风云气象卫星联合省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专项小组办公室、省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开展鄱阳湖不同水位期长江江豚风险栖息地环境及预警监测评估。

水落滩出之际,候鸟掠过,日出日落鹤舞翱翔。

枯水季的鄱阳湖呈现出河流—湖泊—洲滩景观,湿生植被茂盛,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替代的中继站和越冬地,被誉为“白鹤王国”“世界湿地明珠”。对此,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每年秋冬季节利用风云气象卫星动态监测湖区越冬候鸟栖息地面积,联合省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测绘系等部门力量实地调研,并通过无人机拍摄候鸟栖息地以进行检验。

鄱阳湖畔稻花香。鄱阳湖平原是江西最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得益于湖泊调节的湿润气候、肥沃的冲积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典型的“早稻+晚稻”双季稻种植模式。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于2020年启动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鄱阳湖周边地区冬水田耕沤灭螟专项行动、汛期鄱阳湖水稻种植区水淹面积及灾情评估等服务。

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通江湖泊,鄱阳湖的水文动态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受全球变暖影响,鄱阳湖区域气候呈现出明显的“旱涝急转”特征:一方面,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导致伏旱期延长,枯水季节提前且持续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暖湿气流加剧导致汛期短时强降水频发,引发高水位风险。长期趋势表明,鄱阳湖年均水面蒸发量上升约5%至10%,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此外,冰川融水减少与长江上游来水变化进一步削弱湖泊的生态缓冲能力,威胁越冬候鸟栖息地与周边农业灌溉。(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6月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