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鄱湖涟漪漾千年

作者:于桐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5-06-03

如果湖泊会说话,鄱阳湖一定藏着最跌宕的故事。而一切的开端,要从“彭蠡泽”这个古老的名字说起。

先秦时期,鄱阳湖以“彭蠡泽”之名出现在典籍之中,与长江主河道相通,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水域。

地壳运动与水文变化持续重塑着这片水域的轮廓。西汉后期,九江水系改道,江北彭蠡泽逐渐萎缩,湖口一带水域却不断扩展。隋唐时期,“鄱阳湖”之名因靠近鄱阳山而确立,自此彭蠡泽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这里留存着诸多兵家足迹。三国时期,东吴于湖畔操练水师,战船穿梭,鼓角声打破湖面宁静。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数十万大军的生死较量。僵持之际,东北风骤起,朱元璋一方以火攻冲向敌阵,最终以少胜多,奠定统一江南的基础。如今漫步湖边,似乎仍能看见那被风与火改写的历史轨迹。

鄱阳湖绝美风光,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众多传世诗篇。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勾勒出鄱阳湖秋日傍晚的壮丽,殊不知这惊艳千年的诗句,竟暗藏精妙的气象密码。

受季风影响,鄱阳湖流域在雨季(3—9月)降水集中,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湖面暴涨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此时水体淹没草洲边界,呈现出水陆交融的渐变过渡带,宛如水墨晕染。而当太阳高度角降至5°左右,接近日落时分时,低角度光线穿过大气层的路径变长,空气中的气体分子通过瑞利散射将短波光(蓝紫光)过滤,仅长波光(红光)抵达湖面,使霞光看起来更加鲜艳。此时如果风速极低,水面便如镜子一般平静,可清晰倒映云霞,形成“水天一色”的梦幻景致。

春日的鄱阳湖丝毫不逊色于秋日。白居易笔下的“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让世人隔着千年烟水,仍能望见湖畔桃花盛开时的氤氲水汽,粉艳的花瓣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连暮色也被染得柔和。

鄱阳湖更藏着鲜活的民俗瑰宝。坐落于鄱阳湖南岸的余干县,其“开港”习俗从明世宗嘉靖年间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17年入选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春节前夕,周边渔民都会身着盛装,带着猪头、全鱼、全鸡等祭品齐聚。他们庄重祭祀湖神,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仪式完毕,万船竞发,在铳枪声与爆竹声中,驶向广阔湖面开启捕捞季,场面蔚为壮观。

渔耕文化也是鄱阳湖民俗的重要部分。渔民在长期捕鱼实践中,创造出渔歌、渔鼓、渔舞等艺术形式。渔歌旋律悠扬、歌词质朴,诉说着渔民与湖泊相伴的生活;鄱阳渔鼓节奏明快、鼓点有力,为劳作增添乐趣。

饮食文化同样别具一格。鄱阳湖物产丰饶,湖鲜美食声名远扬,湖城三色鱼(鄱阳湖的草鱼、鲫鱼、鲇鱼一起煎煮而制)、春不佬黄丫头(黄牙头煮腌菜)、湖鲜一家亲等菜肴令人回味无穷,每一口都是鄱阳湖文化的鲜活馈赠。

鄱湖叠浪,千年如鉴。每一道涟漪,都串起金戈铁马的回响、诗家墨客的吟咏、渔火炊烟的温存。当开港仪式的铳声掠过湖面,当渔歌在洲滩间飘荡,这片跨越千年的水域,始终是流淌的史册,亦是活着的文明长卷。而那些粼粼波光里的传奇,正随着潮汐,奔向下一个千年。(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6月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