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烟波浩渺处的生命交响曲

作者:王畅 林禹彤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5-06-03

鄱阳湖的丰饶,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鄱阳湖是万千候鸟的栖息乐园,是鱼类生长的庇护所。生命的传奇,赋予每道波纹生态循环的古老韵律。

候鸟迁徙:跨越季节的旅程

当第一片梧桐叶沾着秋霜飘落枝头时,北方的天空已掠过候鸟的剪影。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一曲江西民歌,描绘数十万只候鸟在鄱阳湖安然越冬的壮观场景。候鸟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特定温度阈值则是候鸟启动迁徙的“开关”,直接影响候鸟迁徙的时间和飞行能力。

每逢秋季,它们精准感知温度变化,沿着温度梯度向低纬度温暖地区迁徙,追寻适宜的温度,寻觅食物资源。最终,它们抵达鄱阳湖畔,这里清澈的水面、丰饶的水草和茂密的森林成为理想家园。越冬时节,温度直接影响候鸟能量消耗与繁殖成功率,暖冬可能推迟候鸟迁徙,早春升温则促使其提前北归。

气压变化影响着风,也影响候鸟迁徙。气压形成的风助力候鸟飞行,高压区与低压区分布影响候鸟飞行高度。研究表明,北温带的鸟类迁徙与自西向东延伸的高、低气压中心密切相关。高压中心的西部通常形成向北推进的暖湿气流,这种暖锋常伴随着春季候鸟的迁徙。秋季,候鸟迁徙则常常跟随在低压中心西部的冷锋后面,以借助南风向越冬地迁飞。同时,气压变化带来的天气预警,也让候鸟能及时调整在鄱阳湖的越冬“策略”。

为保护这里的濒危物种,气象部门通过长期监测气象数据与物种分布、行为记录,精准掌握物种气象偏好,为朱鹮等濒危物种栖息地搜寻提供方向,并预测候鸟迁徙等关键行为,助力保护区科学规划。在面对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时,气象预警系统通过风险评估为濒危物种保护行动争取宝贵的提前量。

鱼儿呼吸:水光交织下的韵律

鄱阳湖,这片长江之畔的“鱼米之乡”,孕育着众多水下生灵。

当残冬的寒意悄然退去,水温的微妙变化成为鱼类繁殖的信号。正如明代诗人李孙宸所言:“半亩清池古寺东,锦鳞濲水戏春风。”水温的回升唤醒了鱼体内沉睡的生殖本能,加速性腺发育。以鲤鱼为例,当水温达到18至22℃时,便会开启产卵繁殖模式。水草丰美处成为天然的产床,鱼卵在恰到好处的温度中孵化,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生命循环。不过,水温一旦超出适宜范围,便可能走向反面,过高的水温会让胚胎发育“乱了步伐”,畸形率上升,新生鱼苗的成活率大打折扣。

光照同样在鱼类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春季光照时长增加,成为众多鱼类繁殖的启动信号。光照强度和时长也会影响鱼类繁殖地的选择,一些对光照敏感的鱼类会在光照指引下游向特定的产卵区域。凭借对光照强度与周期的敏锐感知,它们精准把握繁殖时机,确保种群延续。光照波动还影响鱼类视觉捕食,进而左右其索饵行为。浮游生物随光起舞,鱼类随之调整索饵路线,这种呼应形成了湖水中看不见的“光之路径”。

站在石钟山上远眺鄱阳湖,但见水天相接处波光粼粼。那闪烁的光芒里,蕴含着无数生命被自然引导的故事。而读懂这份水光交织的生命密码,或许正是我们与鄱阳湖和谐共处的关键所在。(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6月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