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文化

连雨不知春去 一晴方觉夏深

作者: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5-06-05

编者按:

芒种至,仲夏启,万物并秀,耕耘正忙。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诗意,既是“有芒之谷可种”的农时节点,亦有“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文化图景。且让我们追溯农耕记忆,聆听中华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永恒韵律。

黄土农耕岁月守望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柜中,陈列着三件与农耕相关的文物——汉代彩绘陶仓、商代锯齿镰形器和汉墓壁画《牛耕图》。透过这些文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农业社会如何顺应天时,在黄土地上书写着朴素的生存哲学。

陶仓里的丰年密码

这件出土于西安市灞桥区的汉代彩绘陶仓,以写实的造型还原了古代粮食贮藏设施的形制。高耸的仓顶、密布的通气孔以及仓身残留的粟粒痕迹,都在诉说芒种时节的丰收场景。汉代是中国古代农业高度发达的时期,芒种节气在农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芒种一到,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小麦成熟,需要抓紧时间收割,同时也是播种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繁忙时期。“五月芒种,急纳新谷”,汉代农人将丰收的粟粒存入此类陶仓,反映出芒种时节人们忙碌收获后的成果。这件彩绘陶仓,体现了芒种节气对古代农业社会的重要意义,见证了芒种时节人们收获与希望并存的生活状态,正是中华文明在节气轮回中写就的“颗粒归仓”。

青铜镰刀的耕作革命

在陕西省汉中市曾出土了一件商代锯齿镰形器,这把镰刀和别的镰刀不一样,其刀刃上带着一排小锯齿,专为收割麦穗设计,那优美的弧形展现了农具改良的突破。陕西历史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收割麦子时,左手拢住麦秆,右手持锯齿镰刀往麦秆上一搭,“嚓”的一声,麦秆便齐刷刷断开。相较于传统的光板镰刀,这种带有小锯齿的设计极大提升了收割效率。

在古代,农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芒种时节,正值农作物收割的关键期。当夏风蒸腾起黄土热浪,商代农人便手持这种锯齿利镰,俯身于麦浪之中。锯齿翻飞间,割下的不仅是麦穗,更是与天地争时的生存尊严。此时,紧张的耕种和田间管理也需同步进行。古谚有云“有芒之种谷可稼种”,正象征着芒种时节人们辛

勤劳作的开启。麦芒扎红手臂,汗水滴入黄土,镰锋每一次挥动,都在完成这个古老节气里最庄严的生存仪式。

壁画中的农忙画卷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杨桥畔汉墓壁画《牛耕图》以动态笔触再现了芒种时节的劳作场景。壁画所展示的“二牛抬杠”,即犁辕为独辕,长且直,其前端直接与犁衡联结,犁衡左右各一轭,各挽一牛的耕作方式,正是当时牛耕技术的典型代表。与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牵牛以农,五谷丰登”的占卜记载相呼应。壁画所处的汉代,牛耕技术有着重要的发展和推广,展现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天时的智慧,芒种时节他们借助牛耕技术开启农事,播种希望,期盼丰收。壁画中扬起的尘土,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芒种时节的犁铧破土声。

这些农具与陶器看似寻常,却实则为农耕文明的密码本。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那些镌刻在节气里的生存智慧,那些对土地的敬畏与依恋,始终是中华文明最深沉的底色。当芒种的季风再次吹过八百里秦川,我们仿佛能听见黄土深处传来的古老歌谣:“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歌声穿越两千年时空,在机械轰鸣的现代田野上空回荡,诉说着对土地永恒的深情。(马楠 张晓梅 张芳萍 安妮

有芒之谷 皆可稼种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也是最能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典型节气之一,“芒种”可谓是专为农事而生。在战国古玺上“芒”字的本义是指草木上锋利的细刺,也可指有芒的作物。“种”字,则是由“禾”与“重”构成,既指植物的种子,也指播种的动作。二者相遇,象征着自然与农事的生生不息。

“芒种”一词曾被记载于《周礼》中,“泽草所生,种之芒种”意为泽草丛生的地方可以种庄稼,明确了芒种与农作物种植之间的联系。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寥寥数语,表达了芒种时节农事活动的紧迫与重要。

芒种正值“三夏”的农忙高潮,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三项农事共同构成“三夏”农忙图。同时,各地也根据当地气候适时而作。在北方大地,民间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等说法。小麦成熟期短,收获时效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影响很大。若不及时收割,则会出现麦株倒伏、落粒、霉烂现象。在南方,“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农谚,则道出了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里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的紧迫性。芒种至夏至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的关键期,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需尽早播种栽插,才能为农人带来丰厚的回报。

古人通过对芒种的细致观察,将其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三者均与春夏交接有关。小螳螂们因感受到阴气初生,破壳而出,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感阴而鸣;活跃了一整个春天的反舌鸟,则慢慢收起了鸣叫,随着春天渐渐远去。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中写道:“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夏日农忙图,既展现了对大自然丰收景象的赞美,也传达出对农民辛勤劳作且乐在其中的歌颂;宋代诗人陆游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诗句,则在展现芒种时节辛劳耕作图景的同时,还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农家之乐、乡村之美。(张嘉赫

千里江山 绘彩流芳

芒种时节的华夏大地,呈现出的是被天地之手泼洒出最富生命张力的中国色谱。从麦浪涌金到只此青绿,从长安红粉到西域紫霞,中国色中最富生机的颜色在此刻竞相绽放,绘就多彩千里江山图。

北纬35°的麦田里,翻涌着最耀眼的金色海洋。中原大地的麦穗昂首对日、迎风成浪,收割机轰鸣着划开层层金波,农机扬起的碎芒与落日的余晖交相辉映,折射出岁稔年丰的大美意象。柳宗元笔下“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的盛景,在河南这片丰饶的土地具象化。

不同于北国的金黄,此时的江南正铺展着最鲜活的青绿绸缎。农人躬身插下的秧苗如细密针脚,他们用梅雨做针秧苗当线,在江浙大地这块天然绣布上绣出只此青绿的人间绝色。雨水将田埂浸润成深浅不一的青黛,苏州的船娘划破同样青黛的河面,山坡的梅子被雨水洗出宋人偏爱的梅子青,这笔青绿在水汽笼罩下更添朦胧之美,勾勒出写意江南的画卷。

西安的城墙之下,榴花正以灼灼赤焰点燃季节,完成最后的绽放。这抹源自西域的朱红,经丝路驼铃浸润千年,终成城墙花事的绝唱。但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太液池里,第一朵莲花绽放出千年之前大唐的藕荷色,蜀葵摇曳着妃色、木槿轻展着檀粉,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色谱遗韵,在芒种得以延续。花影摇曳间渐次浓淡的红粉渲染出盛世繁花的娇媚长安。

在西域伊犁河谷间,芒种正用另一番情怀铺展着最浓郁的紫色梦境。天山融雪浸润的沃土上,薰衣草在六月骄阳下翻涌出丝绸质感的波浪,连绵起伏的丘陵,被薰衣草田与雪山松林编织成异域风情的绝妙乐曲。天地间香透云霄的紫色花朵为芒种增添了一抹新的颜色。

芒种的色彩,是农耕文明的活态色谱,是节气美学的立体呈现。当陕西农人将彩绸系上棠梨枝头送别花神,当苏州绣娘把梅子青染上夏布,天地大美便以最朴素的姿态融入人间烟火。这流转千年的色彩叙事,仍在续写着“忙有所得,种有所获”的生命哲学。(马超 李艳琴

芒种雅韵 文化星河

芒种二字,既蕴含着麦子的收获之喜,又昭示着稻秧的耕耘之美。这个镌刻着农耕文明密码的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时令指南,更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孕育出贯通天地人伦的生活智慧。

作为农耕文明的时间坐标,二十四节气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彰显着独特价值。芒种时节,自江淮平原至江南水乡,自关中盆地至华北沃野,农机轰鸣声与插秧号子此起彼伏,共同谱写着“三夏”生产的交响乐章。江南农谚“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用质朴的语言道破了节气与物候间的精妙关联,展现着传统农学对作物生长规律的精准把握。

当金黄的麦浪与青翠的秧苗相交织,节气文化早已突破农耕范畴,升华为浸润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小满赶天,芒种赶刻”的农谚,将农时紧迫性转化为惜时如金的人生智慧。这种时间哲学在《淮南子》中早有阐述:“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二十四节气就像生命的刻度,提醒人们春播夏耘的积累终将迎来秋收冬藏的圆满。这种循环往复的时序认知,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

当古老节气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二十四节气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农业领域,气象卫星、北斗导航与物联网编织出智慧监测网,云端数据模型动态优化作物播种与灌溉,让传统农时升级为精准时空管理系统;健康方面,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正与人工智能(AI)碰撞出创新火花,百万级临床数据经机器学习淬炼,构建出动态演进的节气养生图谱……现代科技的应用,让节气文化逐步从经验传承向数据驱动下的现代科学转化。

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正以文化使者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标志性的农事节气,芒种也逐渐被更多国家和地区所了解和认同。国外有设计师曾描绘出一幅“四野皆插秧”“渺渺翠毯齐”的芒种图景,生动展现这一节气的独特魅力。芒种时节,万物呈现勃勃生机,象征着文化交流的繁荣,寓示着不同文化之间如万物生长般,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章珂熔 作者系中国农业博物馆助理研究员)

(转自《中国气象报》2025年6月5日第4版)